加强科普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

2021-04-17 14:25:18 来源: 科普时报 作者: 王昕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加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加强科普工作有助于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所在。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学普及则为创新人才成长培植沃土。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科普工作是培育创新人才、践行科技惠民的客观要求,也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筑牢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类科普活动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科普场馆相继兴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较2015年提高4.3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格局初步建立。不可忽视的是,相比“科技创新”这一翼,我国科普现状还难以满足培育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区域科普资源配置不平衡、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程度不足、科普活动形式单一等短板较为明显。为补齐科学普及短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科普工作。

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发展科普事业。科普是利国惠民的公益性事业,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要加强政策和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的环境。制定科普政策要把坚持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既要听取科学家的真知灼见,紧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国家战略,也要及时了解群众科普需求、总结基层创新经验,从生动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发挥好财税政策在优化区域科普资源配置、促进东西部科普资源共享中的引导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科技社团等社会力量深入科普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提供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堂等科普服务,推动特色科普资源互联互通、优秀科普人才正向流动。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是将科研设备、科技产品等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场馆、科普创作等科普资源,让公众了解科研的环境、过程、成果和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的过程。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扩大科技资源应用范围、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鼓励科研单位、专利发明人向公众普及科技成果背后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要推动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科普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展厅、实验室、生产线等设施,建立科研成果和产品展示平台,将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优质科普资源。例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每年面向中小学生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走进实验室参观、零距离接触科技工作者,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三是引导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科技工作者既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学普及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普专家库、组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成立科普讲师团等方式,把分属不同学科、专业技术门类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层科普需求结合起来。要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例如,北京市、天津市设立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职称,上海市设立科普教育创新奖,山东省组建科普专家人才库,四川省、深圳市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等举措,均有助于壮大科普人才队伍、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

四是丰富科普活动的表现形式。科普活动是科普工作的着力点和重要抓手,其表现形式与活动的受众吸引力、内容感染力息息相关。要针对受众的特点,用更鲜活、更有趣的方式打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例如,青少年群体保持专注的时长不及成人,难以从平面展示、口头讲解等传统科普方式中获取良好的效果,可引入科普剧表演、研学考察、“剧本杀”游戏等具有较强体验感和社交属性的活动形式,帮助青少年在体验中领略科学魅力,在趣味中迸发科学兴趣,在思辨中掌握科学方法。

科普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加强科普工作,持续推动“科普工作社会化”“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人才专业化”“科普活动品牌化”,必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

责任编辑: 何沛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