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家揭秘《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何以二十年“历久弥新”

2019-03-15 12:46:5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丽云 刘育伯
唐宋,经典,二十年,诗词,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讯(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刘育伯)“以最现代的方式,感悟最古典的菁华”。

3月12日——14日,连续三天,备受瞩目的《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首演20周年纪念演出在哈尔滨大剧院上演。幸福的哈尔滨观众,在家门口享受了一道丰富的“精神盛宴”。

 

20年,时光流转,但不变的是参演艺术家们始终如一的炽热情怀。据节目总策划、哈尔滨大剧院院长钱程介绍:“20年,节目年年上演,至今大概上演了300多场,场场火爆,岁月催人老,唯唐宋名篇历久弥新

与此前20年间的每一次演出一样,此次,哈尔滨大剧院的三场“精神盛宴”同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以至于哈尔滨大剧院在最后两天的演出中,每场临时加增了150个无座票,依旧一抢而空。

 

20年前的经典为何畅销不衰?《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为何能在网络颠覆一切的时代虽“曲高”而没有“和寡”,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3月11日,在排练之前,郑小瑛、方明、乔榛、吕中、姚锡娟、袁晨野、康庄、濮存昕等一众艺术家齐聚哈尔滨大剧院会议室,与媒体及粉丝交流,回忆“唐宋名篇”二十年来的幕后故事,说起逝去的朗诵者,提及主创人在狱中还写出十几页纸的创作设想,艺术家们几次哽咽,朗诵会的最初策划人—— 哈尔滨大剧院院长钱程也掉下了眼泪。艺术家的座谈为观众揭开了“唐宋名篇”何以20年长盛不衰的奥秘

 

濮存昕唐宋诗词火炬代代传承

     二十年这个足足可以孕育两代人的时间,在艺术家眼里也只是白驹过隙。濮存感叹道:“千年文明,千年文化,千年诗词歌赋,其实我们才做了二十年。”

如今,在信息化、碎片化浪潮的剧烈冲击下,年轻人对传统文学有些弱化那么习惯了网络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是否还能欣赏艺术家们坚持了20年的唐宋名篇么?

“我们把文字艺术变成语言艺术,将白纸黑字的诗词歌赋,用声音去表达,在听觉上启迪更多的想象,更多的诗意,我觉得它的画面,通过演员的表演,可能听到更丰富的意思。

濮存昕说他们力图用语言艺术的力量来唤醒灵魂,用声音绘出图画,这样生机勃勃的场景让他有信心打动年轻人被“娱乐”桎楛的心灵。

濮存昕相信20、30年后的人会比他们做得更优秀。他希望将唐诗宋词作为火炬传递递,用心去传播传统文化用心去传播,让传统文化能像火炬代代承。

 

郑小瑛:唐宋诗词音乐会这个载体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

郑小瑛说,“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的创意诞生时,主创钱程邀请了王西麟、叶小纲、郭文景、莫凡为等十几位作曲家为诗歌谱曲,音乐是与诗作合二一的,干枯的朗诵使人乏味,但音乐的作用也绝不局限于音响音乐在这个朗诵会里不再是背景音乐,而是与诗词本身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作为新中国首位女指挥家,90岁高龄的叶小瑛力图用一种新的诠释来让传统诗词歌赋浸入人们的生活。她认为:“后面的电子背景不能喧宾夺主,既要有时代的厚重,又不能让视觉扰乱听觉”。看似简单的舞美却让主创人员费尽了心思。

是古人的情感流露,若要让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体味诗人的心境着实不易。这就要求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解读方法。郑小瑛把音乐看作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诗词音乐朗诵从某种程度上提升和丰富了古典文学表现形式,让古典文学的美能够融进现代人的感情,因为音乐是现代人写的,包含了现代人对古诗词的理解,所以让诗词音乐朗诵一种特别的效果。这样的演出实际上是一件集体创作的完美艺术品。 

对于未来的展望,郑小瑛希望通过这种“精心策划的、高质量的”演出呈现给观众,让更多的学生和市民以新体裁新载体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钱程:从娃娃抓起,让古典诗词的美融入到孩子的生命中

孩子的心灵是最干净的,就像一颗种子,小的时候埋下什么就将在未来收获什么。钱程眼中的孩子,是一个民族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最初策划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时,在学校教书的母亲提醒了他:“干嘛不让小学生参与朗诵啊?”一语点醒梦中人。钱程听从了妈妈的建议,首场演出就让100个小学生先上台背诵上百首绝句,他的儿子也是当年的背诵者之一,那简短的经历,让儿子对语言文化格外痴迷。对于唐宋名篇“就那么一点点经历”,但却启迪了孩子的语言天赋,至今,他的儿子已经掌握了五国语言。

 

    对孩子的代代传承力量,这就叫经典。此后,每场演出钱程都会用同样的形式,20年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演出了三百余场,至少有3万个孩子在舞台上,感受过这种经典的力量。钱程说:“3万个孩子,加上孩子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颗火种传递下去,不知能在多少孩子心中燃起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姚锡娟:通过唐宋名篇学到很多东西

 在本次座谈中,科技日报记者向艺术家们提了一个当前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当下的网络时代,流行的都是网络语言,网络的随意性为汉字随意变音提供了机会,前段时间网上传出一个纠正读音的新规定,规定涉及到很多唐诗读音。比如原来我们在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时候读xia,现在却可以读斜,类似这样的字未来再教孩子背唐诗时究竟用那个音呢?”面对这一提问,姚锡娟老师表示国家已经辟谣了,这个“新规”是过去曾经有过的想法,但现在没有作为文件发出来。

姚锡娟说,中国的文字语音有很多是我们在念唐诗宋词以后才注意到的,从平仄到韵脚,都是通过唐宋名篇的研读和与大师们的交谈,慢慢地学到很多东西,学到老,用到老,永远是一所大学堂。

 

乔榛:把每个人的灵魂都融到经典作品中

 “先贤留下的遗馈总能浸润在每一位后世子孙的心灵。”二十年的岁月给乔榛带来很大变化,当初精心选择的诗词篇章像乐曲的旋律一般,至今仍在他心中久久回荡。

    在最初的唐宋名片策划时,乔榛积极响应,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种“探索”灵魂的过程。乔榛把这些佳作视为镜子,用经典的尺度丈量灵魂的深度:“今天我看当年的演出录像,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的毛病,很多的缺点,在这二十年持续的演出中,不断地克服这些毛病,纠正自己的一些缺点,所以我感觉是有所进步的。” 

“二十年间,我七次与遇险,每当与死神擦肩而过之时,那些经典名篇就会赋予我灵魂深处以力量,让自己更加坚毅的走下去。”回望与死神的几次过招,如今78岁高龄拄着拐杖的乔榛老师已能淡然释怀。乔榛觉得为了自己,为了更多人的精神寄托,他要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坚持做下去:“通过对经典古诗词的探索和呈现,我们真想把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融到每一篇经典的作品里去,融到每一个作者灵魂里面去。”

 

方明:希望古典诗词奔腾的力量能在国际舞台流淌

 作为唐宋名篇的主持人,方明老师在每一首诗词诵读或演唱之前,会准备一篇精美的导读。方明说:“唐宋名篇仿佛是一条灵动而炫丽的长河,这条多姿的河流串起了祖先与今人的联系,实现心灵的拥抱。”方明每次用精美的导读,“领着”观众溯源而上,看到了闪闪的波光:诸子百家、《离骚》等等一系列珍贵的中华文化精神瑰宝。但方明更珍视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光彩,而是源远的流长,他认为这种经典传承的力量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古国的成功所在。

“我们应该自豪,我们智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馈赠,使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会孤独,不会空虚,不会贫乏。”

 方明不仅仅满足于诗词经典在国内的流淌,而是希望它能够拥有奔腾的力量徜徉在国际舞台上。这种意义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民族精神的延续,而是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光芒。

正如濮存昕所说将文字艺术幻化成语言艺术,用声音和表演传承文化,将唐宋名篇的经典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真正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值班主任
中欧班列(深圳)一季度发运货值同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