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动医生动” 多学科联合会诊提高就诊效率"/> “患者不动医生动” 多学科联合会诊提高就诊效率-地方要闻-区域创新

“患者不动医生动” 多学科联合会诊提高就诊效率

2019-01-11 18:56:1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叶青 张蓝溪 靳婷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张蓝溪 靳婷

 

10日下午,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线上六家、现场三家医院约1500名医务人员观看了一场临床学科交叉融合暨多学科疾病诊治(MDT)分享会。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的肺科、消化内科、普外科、感染科、产科、血液科六个MDT团队作为代表,分享了多学科联合疾病诊治疑难病例的经验。

 

(分享会现场。)

“在医院里,科室需要更专、更精、更细。与此同时,多学科的交叉更必不可少。”省院院长余学清认为,每个患者生病都不局限于某一器官,医院既要分工,也要合作, “MDT就像医院中‘战斗指挥中心’,既需要各支队伍精良作战,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最终战胜疾病。”

作为广东省首“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余学清表示省医的“登峰”,就是要做好三件事:第一“顶天”,要不断向国际高水平医院看齐;第二“立地”,要帮助到基层、农村农民,帮助到最需要的病人;第三“情怀”,帮扶、合作亚洲、非洲、大洋洲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小)历经4个阶段成医院招牌

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不是一种药,也不是某种治疗手段或医疗设备,是一种组织各科室医生共同诊治病情的形式。

2003年,省医开始探索MDT模式,把心外科、儿科、新生儿科先心病专家,以及妇产科产前诊断的专家进行整合,创建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不过,此时省医的MDT仍处于自发期。2003 -2014年间,主要由科室根据疾病诊疗需要,自发形成多学科诊疗团队并坚持每周一次的案例讨论。

直到2015年底,省医制定了MDT的实施细则,在住院病区率先推广,并逐步形成以单病种MDT为主,多病种为辅的运行模式。在此之上,省医着手规范化MDT团队运作,除明确专家库设置、知情同意书、诊疗意见书、专家签名等,还强调初诊的必要性、诊疗建议的唯一性和诊疗方案执行的回顾性报道等关键点。

历经自发期、成长期、规范期、改进期四个阶段, MDT已成为医院的另一块招牌。截止2018年11月底,已在医务处备案的MDT团队有49个,其中肿瘤类MDT团队约1/3,心血管相关疾病类MDT团队占约1/4,余下5/12为其它病种MDT团队。

(小)互联网+MDT协作

省医自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双向转诊”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合作医院基本形成了院际之间、专科联盟、远程协诊相叠加的医联体模式,并通过不断构建技术交流体系、急危重症救援体系、管理培训体系和远程网络体系等“四大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

与传统远程医疗不同的是,基层医院不需要专门设立固定的远程会诊工作站,只要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大屏幕、平板移动终端、手机“三维一体”的方式或其中之一即可在网上“点选”专家开展会诊。

分享会上,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在直播中即时提出远程会诊请求。通过现场远程会诊,一名心力衰竭中末期的惠州阿伯看到了心脏移植的希望。他“缺血心肌病”于十余年前行“支架植入术”,长期药物治疗,并同时伴有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疾病。目前该患者心脏功能目前已无法支持正常工作生活。

现场通过手上的ipad和手机终端,省医心研所心内科黎励文主任医师、心外科黄劲松主任仔细研究了患者病案资料,并经过咨询问诊,判断该患者属终末期心衰,药物治疗已无法有效控制和逆转疾病进程,心脏移植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出路。

结合省医的优势学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综合学科群,以及目前成熟的MDT诊疗模式,并综合评估医院综合救治能力,两院专家会诊确定一旦找到合适供体,立即予以转院心脏移植。

与传统的双向转诊相比,患者不用再担心“无人搭理”,完全解决以往匆匆忙忙自己跑到大医院就诊“盲选”医院医生或面临床位已满的尴尬,结合患者病情,节约了院方联络、急诊留观等诸多环节,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便利了患者,也更为有效合理的配置了医疗资源。

(小)所有人围绕着一个病讨论

三年前,王进贤躺在病床上,几度病危,但现在他能紧跟节奏,跳广场舞,“想不到还能活到现在”是他最真实的想法。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MDT团队。

王进贤的病情可用“一波三折”来形容。2015年起,淋巴瘤、白血病、放射线脑病接踵而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在妻子蒋蓉的眼里,相处几十年的丈夫从没有如此不堪一击。

王进贤接受骨髓移植后的一次常规复查。他被发现脑中有病灶。之前已有走路不稳、神志不清等病兆,但背后的原因不明。面对病人突如其来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翁建宇没把握断定它究竟是放射性脑病、中枢系统系统肿瘤,还是免疫损伤。

不止是翁建宇,医院的相关专家也没法下定论。 因此,翁建宇决定举行多学科会诊,邀请神经科、放射科等专家讨论病情。在MDT诊室内上,几乎所有人观点都不一致。 磁共振室的曾辉表示患者不像肿瘤,怀疑是血管炎,但PET/CT的徐卫平认为极大可能是白血病浸润,原因是颅内病灶不对称,小脑有新发病灶。

放射科的潘燚从影像学出发,判断可能是放射性脑病组织,但这又与临床经历不符合,因为放射性脑病出现时间太早了。神经内科赵洁皓表示不排除放射性脑病与白血病侵犯同时存在……

这显然不是一场和平的谈话。在翁建宇的理解中,“这才是真正的MDT,所有人围绕着一个病去讨论,而不是每个专家就各自领域问题发表看法。”

意见僵持不下。最终在脑外科唐凯建议下,所有人决定开颅做病理诊断,并现场敲定手术方案。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了此前的想法:放射性脑坏死。

不止是诊断,连治疗方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翁建宇表示,针对移植后半年患者,放射性脑病并无相关治疗规范,MDT团队在结合患者原发病控制、免疫状态后,为患者量身制定短程足量、快速减量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会诊,不仅避免了患者反复挂号看不同的医生,在不同科室或医院之间辗转,真正实现了“患者不动医生动”,而且让医生及时更新知识,“我要感激病人,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 原来放射性脑病是可提前出现。” 翁建宇说。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值班主任
开发开放34周年,浦东正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