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医,不是伪命题 "/> 人工智能+中医,不是伪命题 -地方要闻-区域创新

人工智能+中医,不是伪命题 

2018-07-20 15:31:1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刘禹 科技日报 记者 王春

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同时,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准确度和效率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当大数据、人工智能渗透进医疗领域时,成千上万的医疗大数据供人工智能训练学习,辅助阅片、诊断……人工智能正在不断为现代医疗赋能。

中医,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瑰宝。但在AI面前,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似乎有点格格不入。由于没有准确的诊疗、分析数据和标准化的治疗体系,中医诊断往往只凭望闻问切,且极大程度依赖医生本身的水平和经验。

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中医只能渐行渐远?中医,将去往何方?

电子老中医把脉问诊

在中医药领域,不乏主动求变的企业。如何将现代技术为中医赋能,是道生医疗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以传统著称的中医诊疗和中医传承也拥抱了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对中医药的未来定义。

提起望、闻、问、切,人们通常会想起头发花白的老中医搭脉问诊的场景,而在道生医疗的展览区,有一位“电子中医”,同样可以像老中医那样为病人进行中医诊断。

这是一台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道生医疗合作开发的中医数字化四诊仪,集舌诊、面诊、脉诊及问诊于一体。患者将面部贴合在“舌面象仪”上,仪器可以自动采集患者舌诊、面诊信息,记录下舌面特征,并形成报告;将手腕搭在“脉象仪”上,通过传感器能自动采集脉象,完成“把脉”,并即时显示脉象的波形图;系统还能为不同人群进行“问诊”,了解患者的症状及表现。最后,“电子中医”将综合舌、面、脉、问信息,自动辅助辨证,提供个体化养生和干预建议,开出个性化中医健康处方。

这些诊断结果不是臆断的,而是研究者遵循中医思维,依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岳阳、华东等众多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几十年来收集的大量临床数据,,从中挖掘出的诊疗规律。可为缺乏经验的年轻中医、基层医生提供辅助决策,系统内几千个经典方剂也可随时学习调用。

四诊仪的研发,意义不止在于诊断方法的现代化,而是诊疗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从《中医药法》到《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相继出台,中医药正迎来国际化的大好时机,但仍受限于国际标准的缺失、中医药服务难复制等因素。对于中医药发展,国际标准的建立可以促进客观化数据采集,为未来发展中医大数据、中医人工智能铺设道路;便于数据规范化传输,可异地完成信息的读取和再现,促进中医远程医疗跨区、跨国合作交流。

道生医疗始终以“中医四诊标准化研究”为己任,积极投身中医诊断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改变多年以来中医诊断类医疗器械无标准可循的被动局面,争取并赢得中医药国际标准“话语权”,助力中医药“走出去”。道生医疗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ISO/TC249《计算机舌诊系统-第2部分-光照环境》、《脉象仪触力传感器》2项标准于2017年正式出版,国际标准《中医药-穴位阻抗检测仪》也于前不久正式发布。

从硬件出发,中医诊疗体系正在逐渐标准化、数字化。随着数据体量的累积与维度的完善,中医临床数据也能与西医一样,在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AI+互联网,名老中医就在身边

长期以来,中医临床经验传承面临两“难”:一难,名老中医资源有限,很难服务到更多的患者;二难,中医传承依据规律,靠“悟”来传,跟书学,跟老师学,隐性知识很难显性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介入,让这些难题得到突破,为名医名方智慧传承开辟“新路径”。

人工智能建立一种病的模型至少需要2000例的有效数据,但对中医而言,诊疗信息往往不是量化的数据,既不规范也难以直接使用,有效数据微乎其微。而道生医疗的方法是,一方面从古医书里整理医案数据,同时通过自动语义分析技术可将过往电子病历自动结构化,对于新患者,还能由四诊仪客观采集四诊信息,积累到足够多的有效大数据后训练专病模型

“中医的现代化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道生医疗总经理李春清认为,中医看病其实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是中医的基础根基,无论是什么派别,这些内容都是通用规律。这就决定了标准化是有据可循的。“而且中医有两千多年的传承,30多万个医案已可以支持发展人工智能。”

2018年,道生医疗及子公司金灯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共同研发的道生中医智能助手正式对外亮相。以“道生中医云脑”为核心技术引擎,“道生四诊仪”为载体,装备海量中医药大数据、中医特色机器学习算法、强大云计算算力,能像医生一样思考,像名医导师一样给出答案,是基层年轻医生的最强中医外脑,是中医领域目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创新成果。

中医云脑-中医智慧传承系统通过数据分析挖掘、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辅助将此过程优化,深入挖掘名医、名派、名方,实现“医案采集结构化--分析自动化--学习智能化”。通过客观化四诊数据,实现名老中医医案舌面脉信息可视化记录;基于医案数据,智能挖掘名老中医诊疗规律及核心方。这项创新实践既有利于名老中医经验知识挖掘与传承,更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年轻医生的诊疗能力,帮助其进行辅助辨证及开方,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临症学习机会。此外,系统的决策引擎更是一个自我学习的“大脑”,随着医案数据的不断丰富,决策引擎会持续的学习,并越来越懂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与规律,分析与辅助决策结果将会越来越精确。目前,该系统已在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卢传坚白疕病诊疗经验挖掘、名中医俞瑾 PCOS分型诊治研究、名老中医张云鹏脂肪肝诊治经验智能挖掘、名中医王翘楚失眠诊治经验智能挖掘等领域开展应用。

与互联网的融合,让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扩展了“时间”和“空间”。通过中医四诊信息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基层年轻医生与名老专家跨区域‘面对面’交流,让优质名中医资源通过线上会诊与带教,辐射到百万基层医疗机构及中医健康管理机构。目前中医智能助手在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医联体建设”、“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中医服务平台”、“甘肃省陇西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及“北京·蓟门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家医服务和医联体建设”等项目中发挥着技术支撑作用。

从“四诊仪”到“四诊仪+云+AI”,道生医疗创新探索经历了十个年头。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和5G时代的到来,“四诊仪+云+AI”将助力医联体,赋能医生、赋能患者、赋能每个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地方。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杨仑
广州发出全国首张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