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风云》交大震撼首映 致敬第一代雷达兵

2018-06-22 17:55:51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春

《天眼风云》交大震撼首映 致敬第一代雷达兵

本报记者 王春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我国发射的系列火箭,往返于地球和太空之间;发射火箭后,各种跟踪信息能够迅速、准确的返回发射基地中央控制台的指挥中心……这些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Radar”一词和幕后英雄的奉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雷达技术、装备和系统,均是“零”基础。在祖国最需要懂得雷达知识的人才的当口,最急需了解雷达近况的学子之际,交大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样的重担。

6月22日,雷达兵题材电影《天眼风云》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文治堂震撼首映,雷达兵代表、交大校友黄为群现场讲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编剧郭锡林,第一代空军雷达兵代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出席本次活动。

《天眼风云》讲述雷达部队的故事

影片《天眼风云》取材于原空军雷达学院院长郭锡林将军的长篇小说《天波浩渺》,由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杨虎担纲执导,生动讲述了1949年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成立首支雷达队,彻底保卫上海安全的故事。解放上海的英雄连连长周长生,一群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一队骁勇善战的苏联空军英雄,在充斥着挑战危机和使命担当的战斗中经历着萌发的友情、爱情,奉献着青春、生命……影片真实展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雷达兵科技报国的赤胆忠心,还原了知识青年科技报国的使命追求,寄托了几代雷达兵的革命情怀,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雷达兵题材的“军事故事片”。

雷达部队与交大学子

影片结束后,编剧郭锡林、交大雷达兵代表黄为群上台与观众们进行了交流分享。

电影原著小说《天波浩渺》的作者郭锡林少将曾任空军雷达学院院长、空军参谋长助理等职务。他长期在雷达兵部队工作,有着丰富的雷达兵生活和工作体验,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只因始终怀揣着雷达兵的情怀,感受着雷达兵的精神,加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萦绕纠缠,不写出来、不传出去,难以心安,难推其责。”几十年的故事,加上几十年的情感,自然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醇,越陈越香。于是,历时五年,精心打磨,终于完成了这篇独具魅力的军旅题材长篇小说《天波浩渺》。

小说《天波浩渺》以雷达兵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关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将我军雷达兵60多年的风雨历程浓缩到一个高山雷达站三代人的故事中,生动再现了中国雷达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拍这部电影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是所有雷达兵的共同心愿。”郭锡林说道。

黄为群动情地回忆了自己当年加入雷达兵的难忘青春岁月。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之际,百业待兴,百民思平,国防保卫力量也面临从单一陆军转变成多军种的起步阶段。“二六大轰炸”后,上海军管会情报处请示经陈毅市长批准,直接向交大“召唤”,迫切期望交大学子赴情报处(暂借)工作三个月。这个无比重要的任务经校党委研究,落在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电四讯”毕业班同学的肩上。

面对祖国的召唤,上海大城市的迫切需要,“电四讯”毕业班的20多名党团员自愿放弃尚还有一个学期即将毕业的“愿望”,于1950年全身心投入掌握雷达技术的实践中,同时也融入大上海防空保卫工作的事业中。

至1950年底,经市政府同意和发文,动员上海各所高校大三以上学生参干参军。许多学子不光自己一人报名,还出现了姐妹、兄弟或姐弟一起参军的感人景象。当年,交大何捷明同学就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参干。有学长回忆,交大这次参干参军总数估计在300人以上。这批人中有不少于12位学子,在赴京的列车抵达南京后调转方向回沪,加入到上海防司雷达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雷达培训。而在这个雷达培训队里,第一批交大大哥、大姐担任了培训队的教员。

黄为群回忆道,自己1950年底在交大电机系电讯组四年级学习,当兵28年,他把一生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雷达兵。在雷达兵创建初期,他在北京军区雷达营参与保卫首都领空的任务,先后在天津大沽、青岛太平角、连云港大浦雷达站当技术员,维修过美式、日式、苏式雷达,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交大培育的底子使他得以成功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后来我国有了雷达学校专门培养的技师,还诞生了国产雷达,雷达站的技术工作这才走上了正轨,黄为群这批人完成了初创任务,被陆续分配到其他岗位。而当他们看到国产雷达被批量生产出来,心里也不由得对新中国感到无比自豪。

边干边学,交大学子勇担责任

黄为群还回忆了交大学子边干边学、攻坚克难的往事。在安国路报到后,交大学子分成七个组,边学习原版的《无线电原理》“雷达”章节、《雷达原理》等书籍知识,边拜师请教边摸索各类雷达的名词、技术和装备。在交大蒋大宗等老师的指导下,交大校友钱尚平的帮助下,他们很快承担起了观察、操纵、报告等值勤重担。在缺资料、缺器材的情况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这样的实例、事迹在交大学子参与防空工作的初期举不胜举。

有了交大学子的参与,许多雷达专业技术的难题被一一解决和攻破。交大学子来到安国路后,第一次向上海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同时,由此产生了多个“第一”。第一个破解了雷达有“眼”(号称:千里眼)无影的难题。第一个在雷达荧光屏上发现敌情、执行战斗任务的雷达站,诞生在交大人的手中。第一个用雷达替代人工跟踪初见端倪,具有真正意义的雷达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开始诞生。第一次由雷达、火力等部队协同作战的雏形开始萌发。由此,也有军事学者评价到,安国路76号是诞生新中国“雷达兵的摇篮”。交大第一批学子无疑是这个“摇篮”中的骨干人群,许多交大人为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雷达部队的初创时期,也就是在1950年期间,参加防空雷达部队的交大学子不少于52位。他们后来在祖国天南海北,像“种子”一样,做技术带头人、技术副连长或教员等,培养出一批批雷达部队的骨干队伍。回顾这段历史,在新中国初创时期,交大学子们为雷达部队的诞生、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谈琳
泸州榕山长江大桥合龙